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校园动态    新闻动态
笔耕不辍书初心 廉脉传承映党心——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本科生党支部文港镇实践纪实
文章访问量:


一、笔韵千年:在毛笔文化中读懂乡村振兴的红色密码

6月28日,晨光熹微,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本科生党支部实践队走进文港镇中国毛笔博物馆。狼毫羊毫间流淌的不仅是制笔技艺的千年脉络,更是一代代匠人“以笔为犁、以墨为耕”的奋斗史诗。从战国蒙恬造笔传说到明清“笔都”鼎盛,从传统作坊到现代化制笔园区,文港镇将“一支笔”的特色做到极致——通过非遗技艺活化、文创产业升级、电商渠道拓展,让毛笔从书写工具蜕变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image.png

党员们在展厅驻足,看着毛笔制作工序中“水盆”“择笔”等精细环节,不禁联想到党的基层工作亦需这般“匠心”:像梳理笔毛般厘清群众需求,像修削笔杆般打磨服务细节。当了解到文港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上千家庭增收时,大家更深切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空谈,正是要像制笔一样,以党建为“笔杆”、以群众为“笔锋”,方能在时代画卷上写下实干篇章。

image.png


二、童心筑梦:在关爱行动中厚植为民服务情怀

午后,实践队走进文港镇中心小学,开展“童心港湾关爱行动” 。党员们化身 “安全卫士”,带来防溺水安全课堂,用通俗讲解与案例警示,为孩子们编织生命守护网;转身成为 “创意导师”,在手工课堂上,和孩子们一同折剪、粘贴,让平凡材料变身童趣作品;当把崭新运动鞋递到孩子们手中,看着他们眼中亮起的光,温暖在彼此心底流淌。

image.png


这一场与童真的相遇,是党员践行初心的生动注脚。从知识传递到物资帮扶,从陪伴互动到心灵贴近,恰似以爱心为 “纸笔”,书写对乡村未来的托举与担当,让为民服务的情怀,在守护童心的行动里深深扎根。


三、曾湾清风:在千年廉脉中擦亮党员初心底色

随后,实践队踏入曾湾村,三座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牌坊静静矗立,自东往西分别为“父子恩荣”坊、“宪台风纪”坊和“进士”坊 ,它们是吴氏父子荣耀与功绩的见证。其中“父子恩荣和宪台风纪”牌坊是为纪念吴氏父子“为国守纪”的品行而建。吴廷相、吴撝谦父子先后担任监察官员,他们以“铁面无私、清正廉洁”为准则,在监察岗位上坚守正道,明察秋毫,对官员的贪腐行为绝不姑息,无论是朝堂高官还是地方小吏,只要发现问题,便会秉公弹劾,整肃官场风气。

image.png

这场穿越时空的“廉课”,让党员们触摸到传统文化与党纪党规的精神共鸣——正如曾湾村将进士文化、家风文化与新时代廉政教育结合,打造“清风讲堂”“廉文化长廊”,让古老智慧成为党员廉洁自律的“活教材”。


三、以笔为誓:当非遗匠心遇见党员初心

文港镇的“笔”与曾湾村的“廉”,恰如党徽上的锤头与镰刀——前者以产业振兴夯实民生根基,后者以文化滋养筑牢思想防线,共同构成乡村振兴的“红色坐标系”。

image.png

回到七栋党员活动室后,大家自行深挖并总结中国毛笔文化和曾湾村廉洁文化。党员们感悟:乡村振兴不是参观打卡,而是要像制笔人般沉下心打磨“为民服务”的技艺,像曾氏先祖般守住“清廉如水”的底线——这,正是新时代党员在非遗传承与文化自信中,写给党的“初心答卷”。

撰稿:沈祥羽

审核:李忠、刘炎祁、刘诚



南昌大学外国语

联系我们

校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375 | 0791-83969374

院长信箱 wgy@ncu.edu.cn

书记信箱 lizhong@ncu.edu.cn

常用链接

南昌大学

教务在线

学生工作处

南昌大学图书馆

南昌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